物理层安全传输是建立在窃听信道模型的基础上的。
典型的窃听信道模型如下图所示:
在基于信号设计和信号处理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领域中,衡量系统安全性能好坏的主要指标是 系统保密容量。
假设系统由一个源节点 S,一个合法目的节点 D 和一个窃听节点 E 组成。源节点 S 与合法目的节点 D 的链路
graph LR S(源节点S)--"合法信道hSD"-->D(目的节点D) S--"窃听信道hSE"-->E(窃听信道E) subgraph 噪声nD D end subgraph 噪声nE E end
在时隙
在源节点发送信息给目的节点的同时,窃听节点 E 窃取到了信息,其接收到的信号
因此,合法信道的信噪比
其中,
合法信道容量表示为:
窃听信道容量表示为:
系统的保密容量
为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,需要保证系统保密容量
安全波束赋形技术:对源节点每根发射天线发送的信号进行加权,通过 调整波束指向合法用户,以提高合法用户接收信号的质量,同时抑制泄露到窃听节点方向的旁瓣,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能的目的。
通过认为制造 仅对窃听节点产生影响的噪声,以降低窃听信道的容量,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的目的。
在设计人工噪声时,通常将高斯白噪声作为人工噪声的基信号,再通过波束赋形矩阵调整噪声方向,使其与合法信道正交,减少对合法用户的影响。具体实现如下:
假设源节点 S 以功率
人工噪声
其中,
为避免对合法用户端产生干扰,波束赋形矩阵
则目的节点的接收信号为:
目的节点信噪比为:$$\gamma_D=\frac{P|h_{SD}|^2}{\sigma_D^2}$$
窃听节点的接收信号为:
窃听节点信噪比为:
系统的保密容量为:
可见人工噪声的作用降低了窃听节点的信噪比,系统保密容量得到了提高。
利用无线信道本身的特点实现密钥的生成,就要利用无线信道自身的随即特性,使得密钥得以快速更新,从而达到“一次一密”的效果。
flowchart LR 信道探测 --> 预处理 --> 特征量化 --> 密钥协商 --> 保密增强
身份验证基于物理密钥生成,具体流程如下: